日期:2025-03-17 來源:國際能源網
截至2024年底,國家能源局一組數據劃破十年時光 —— 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達 6.2 萬億千瓦時,較 2015 年新電改啟動時激增 5 倍,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63%。這場始于 “管住中間、放開兩頭” 的系統性變革,正以市場化之力重構 14 億人的用電圖景。
從 “計劃電” 到 “市場電”:三個階段的破繭之路
十年前,當《電改 9 號文》撕開電力壟斷的口子時,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僅占 17%,電網統購統銷的格局下,電價 “只漲不跌” 的預期根深蒂固。如今,81.6 萬家市場主體(較 2016 年增長 20 倍)在 “中長期 + 現貨 + 輔助服務” 的多層次市場中博弈,電價 “能漲能跌” 的機制逐漸深入人心。
改革分三階段遞進:2002-2015 年 “廠網分離” 打破壟斷,2015-2022 年市場化發現 “時空價值”(如廣東首創現貨市場),2022 年至今探索 “調節價值”—— 火電靈活性改造、儲能虛擬電廠入場,讓電力從 “商品” 升級為 “服務”。香港中文大學趙俊華教授參與設計的南方區域現貨市場,通過 96 時段競價,使云南水電在廣東高峰時段溢價 15%,跨省跨區交易規模十年增長 10 倍。
新能源消納的 “市場解法”:50% 綠電靠 “無形之手”
內蒙古的風電場、青海的光伏板,如今不再依賴行政命令消納。2024 年,超 50% 的新能源電量通過市場化交易找到 “婆家”,綠證綠電交易激增 364%,相當于 1.2 億噸標煤的減排量被市場定價。在新疆,光伏企業通過現貨市場 “低價時段儲電、高價時段賣電”,收益率提升 22%,棄光率降至 2% 以下。
這種轉變源于機制創新:四川水電與江蘇負荷通過省間現貨市場 “時空配對”,解決了 “白天棄水、夜間缺電” 的矛盾;山東允許工商業用戶自主選擇 “峰谷電價” 或 “固定電價”,2024 年迎峰度夏期間,2000 家企業主動錯峰,削減高峰負荷 120 萬千瓦。正如廣東珺樺能源華棟所言:“市場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讓每一度電的環境價值、調節成本都被看見。”
保供穩價的 “中國答卷”:電價低于全球 60% 經濟體
面對全球能源危機,中國電價的 “穩定錨” 愈發凸顯。2024 年,居民電價僅為全球 50 國平均的 32%,工商業電價 39%,在歐洲電價同比上漲 40% 的背景下,我國通過中長期合同(占市場化電量 90%)鎖定 80% 以上用能成本。云南某工業硅企業負責人算過賬:參與市場化交易后,噸耗電成本從 0.58 元降至 0.49 元,全年節約電費 1200 萬元。
這種穩定源于 “雙輪驅動”:一方面,輸配電價改革讓電網盈利從 “購銷價差” 轉向 “過網費”,2024 年全國輸配電價平均降低 0.012 元 / 度;另一方面,現貨市場的 “價格信號” 倒逼效率提升 —— 江蘇某電廠通過負荷預測優化,將機組啟停成本降低 35%,在現貨市場中實現邊際收益增長。
下一個十年:從 “有沒有” 到 “好不好” 的躍遷
站在 63% 的新起點,改革向更深水區挺進。2025 年《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明確,2027 年前將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推動 “電碳協同”—— 廣東已試點將碳排放權納入電力競價,寧夏探索 “綠電 + 碳匯” 交易。同時,8000 萬家庭的 “虛擬電廠”、千萬千瓦級的 “儲能銀行” 正成為新主體,浙江某社區通過空調負荷聚合,實現 15 秒級響應,單次調峰收益超 50 萬元。
十年電改,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治理邏輯的嬗變。當內蒙古的風電通過市場化交易點亮上海的燈火,當四川的水電在現貨市場中 “錯峰生金”,中國正在證明:市場化不是簡單的 “漲價降價”,而是通過機制創新,讓電力這一基礎能源,既能保民生底線,又能撐產業升級,更能扛雙碳使命。這場沒有終點的改革,終將在 “無形之手” 與 “有為政府” 的共舞中,書寫能源強國的新篇章。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