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7-26 來源:儲能頭條
精品傳承,守正創新。【國能網】有溫度有深度的品牌欄目「高端說」首次搬至大會現場“演繹”。
2024分布式光伏大會暨工商業儲能研討會如期在南京召開。在“工商業儲能研討會”上,國能能源研究院院長張福龍、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電子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副院長郭藝鋒,以“洞見儲能”為題,圍繞制約儲能發展的瓶頸、長時儲能時長邊界的界定及儲能如何“破卷破同破價”等行業熱門問題展開了會場版「高端說」。
制約儲能發展的三大因素
張福龍通過一組數據開啟了這場「高端說」。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超過3800萬千瓦,其中有12個省區的裝機規模超過百萬千瓦。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裝機速度驚人,但并非循序漸進。自2022年年末,才出現了“躍進”式的發展,而制約儲能發展的原因卻引人深思,比如:商業模式,價格體系,應用場景,政策細則等。
在張曉斌看來,“雙碳”背景之下,全球對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提升,帶動了儲能產業的發展。值得關注的是,想要保持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要有一個中長遠的路徑圖,不能急功近利。對此,他建議,當前儲能想要實現規模化,需要轉變對儲能的認識,建議電網把儲能當成電力設備,由電網公司將其作為靈活性調節的變壓器進行投資,這才是儲能未來的發展方向。
郭藝鋒則對儲能的定義存在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國內很多觀點認為儲能是盈利的商品,但其實儲能屬于固定資產,是有可持續性的持有價值的未來財富的儲存。
而在張福龍看來,不能把儲能簡單的理解為“新能源儲能”“電力儲能”,而是能量的存儲。商業模式也不是簡單的“峰谷套利”“風光+儲能”“投資品”,應該有更貼合它發展應用的模式。發展儲能的目的,是為了國家能源戰略的安全,為其他能源形態提供一種有效的支撐和融合。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儲能產業發展至今,有很多制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儲能的商業模式沒有確立。從儲能項目造價和商業模式看,儲能項目間由于邊界條件不同,造價差異較大。新能源配置儲能具有平抑新能源輸出功率波動、提升新能源消納量、降低發電計劃偏差、提升電網安全運行穩定性、緩解輸電阻塞等作用,在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中具有多元價值,商業模式不盡相同、地區差異性較大。
其次,性價比還不具備規模應用的優勢。新型儲能成本較高,缺乏疏導渠道。當前,新能源配儲能的投資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業內部消化,疊加上游材料成本上漲,令儲能企業承壓。
第三,應用場景還存在調整空間。在2023年之前,儲能應用主要是在電源端。然而,根據儲能屬性,從電力儲能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不合理的存儲場景。究其原因,儲能電源主要是提供電力電源,若從電力儲能角度而言,儲能本身也是電源。如果把電力儲能都壓在電源側,則意義不大。這樣既帶來它的消耗,又令其成本增加,也沒有應用場景。電網側可能是最科學的存儲場景。但目前的政策,或者說政策細則沒能提供動力支撐。
“4小時”邊界或將很快突破
如今,儲能開發呈現多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比如毫秒級響應速度的超級電容與鋰電結合,既能快速響應,又能保證市場上的儲能產品實現技術迭代。這是一種研發方向,也是在今年SNEC展上所呈現出的一種新型儲能技術的指引。
另一方面,隨著“雙碳”目標穩步推進,新能源進入新發展階段,而新能源自身的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決定了其對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依賴性,難以持續穩定保障電力供應,“新能源+儲能”成為重要發展路徑,儲能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必需品”。
長時儲能作為預期實現長期存儲能源并經濟維持數小時、數天乃至數周電力供應的技術方案,將成為儲能發展的重要風向。隨著市場需求的提升,長時儲能產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
據麥肯錫預測,長時儲能將從2025年后會大規模增長,全球規??蛇_30GW至40GW。而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電量占比超過20%以后,長時儲能將成為剛需。對于長時儲能而言,現階段2小時已是常態,而目前企業主推的是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儲能。那么,從儲能時長以及實現周期來看,如何界定長時儲能的邊界?而其未來又將形成什么樣的引領趨勢?
對此,郭藝峰表示,就未來長時儲能而言,4小時的時長可能會進入主流。目前,儲能行業中的頭部企業,也都朝著這個方向在研究。預計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突破。
張曉斌指出,這要依據各個省份的情況來具體分析。長時儲能的意義在于電網調峰。目前在很多省份中,白天也會出現峰谷電價,而谷價時段有時會超過4個小時,而有時可能會達到5至6個小時。由于各省面臨著未來雙碳新能源的壓力指標,可能會倒逼某些省份要在某些儲能技術方面實現突破。此種背景之下,三年時間有可能實現,而有個別省份,實現的速度會更快。
張福龍認為,當下的儲能時長大約在2.2小時左右,如果再往上延展一點,3小時是一個邊界。按照如今的技術發展速度,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有可能就突破4小時的邊界。這是長時儲能當中必須擁有的一種技術時長。未來儲能的發展,是能源調節的一種基本形態。它的應用形式,不外乎大規模儲能以及就特定場景之下的工商業儲能。
有目共睹,自2023年以來,隨著上游原料價格的下滑,儲能電芯的成本顯著降低。然而,由于價格傳至終端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業內人士預計,短期內儲能系統的價格仍將保持下滑趨勢,而高企的初始投資成本也令儲能企業承壓。在此背景之下,長時儲能技術的進步將助力工商業儲能項目進一步攤薄總成本,有效縮短工商業儲能的投資回報周期。
“行業內卷”不如抱團取暖
進入2024年以來,儲能產業鏈價格繼續下探。一方面,今年5月份,一小時儲能的EPC報價區間,大約定在1.48元左右。而另一方面,當前儲能系統價格已跌至0.7元左右/瓦時,僅為去年的一半。這樣的價格,如果沒有降本的支持,儲能企業要靠什么賺錢?故此,也有觀點指出,目前的儲能產業系統進入了“零和博弈”的狀態。
從資本市場方面來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的儲能企業數量大概有12萬多家。如果儲能產業鏈價格持續下滑,預計將有80%的企業要被合并、淘汰,而部分上市企業也存在退市風險。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承載的價值。隨著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深入推進,技術進步已成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對于儲能產業而言也同樣如此,面對行業內的內卷、同化以及低價,儲能企業究竟該何去何從?
對此,郭藝鋒認為,內卷其實是一個產業鏈的問題。它不是單個電芯的問題。如果要破除內卷,應從系統上面去降本。
張曉斌表示,內卷很正常,這可以實現優勝劣汰,有助于行業向好發展。對于同質化而言。關鍵要看產品是否有市場需求。否則即使擁有最好的技術,也難以在行業中生存。
面對這個話題,張福龍坦言道,提到新質生產力,我在很多場合中一直在強調“新”字。例如:新的產業形態,新的政策及新的技術。而企業必須通過提升產品品質,才能實現創新。儲能產業不需要低質的內卷、同質化和低價。按照市場經濟學的理論而言,市場經濟就是彌補短缺性問題。故此,目前市場的過剩,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符合市場經濟特性的。市場經濟的供應必然要大于購買需求。不過,其前提是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邊界范圍之內。此外,目前儲能企業大多屬于一種負資產運營,如果再降價無非就是降低資本的支出,這并非產業發展的科學性邏輯。
最后,張福龍呼吁:我們要“破卷破同破低價”,儲能行業不能停留在內循環的內卷之中。身處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企業要做的是抱團取暖。一方面,大家既是競爭的關系,又是合作關系,共同將市場這塊大蛋糕撐起來才是王道。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那些跨界資本沖進來,擾亂市場秩序。用技術、創新和守正,共筑儲能新質生產力。
來源:儲能頭條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