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6 來源:COP16組委會
關鍵詞: COP16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土地投資
2024年12月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的最新報告指出,到2030年,恢復超過10億公頃退化土地并增強抗旱能力至少需要2.6萬億美元的總投資。
今天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屆締約方會議(COP16)上發布的《投資土地的未來: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賽奧說:"為了保護生命和生計,我們必須大幅增加對土地恢復的投資。這么做將產生的回報,無論從經濟還是社會的角度都是不可否認的。每投資 1 美元用于健康土地,就相當于投資 1 美元用于生物多樣性、氣候適應和糧食安全。好消息是,通過恢復土地健康和建設抗旱能力,全世界每年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并獲得數萬億美元的收益"。
世界上多達 40% 的土地退化,影響到 32 億多人,其中代價最慘重的恰恰是最無力承擔的人群,即土著社區、農村家庭、小農戶,尤其是青年和婦女。
此外,自 2000 年以來,全球干旱發生率上升了 29%,預計到 2050 年,全球每四人中就有三人可能受到干旱影響。然而,盡管危機在不斷升級,為實現全球土地恢復和抗旱目標所需的全球投資每年卻縮水了 2780 億美元。
主要報告結論
資金雖在增加,缺口仍巨大: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投資從 2016 年的 370 億美元增加到 2022 年的660 億美元。然而,在 2025 年至 2030 年期間,每年需要 3550 億美元才能彌補資金缺口,這意味著2780 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投資遠不及損失: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每年已給全球經濟造成 8780 億美元的損失,遠遠超過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投資。這些成本包括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降低、碳損失的社會成本以及干旱造成的損害。
明智的投資:根據 Earthtrack 的最新報告,從現在到 2030 年,為實現土地和抗旱目標所需的投資總額為2.6 萬億美元,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浪費在有害環境補貼上的資金。
極高的投資回報率:投資土地恢復可帶來顯著收益,估計每年可產生 1.8 萬億美元的回報。這意味著每投資 1 美元,就能獲得高達 8 美元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收益。這包括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強對干旱和氣候的適應能力以及改善生態系統服務。
釋放私人投資:目前,私營部門為土地恢復和抗旱提供的資金僅占必要資金的 6%。公私伙伴關系、混合融資模式和綠色債券是調動資金的關鍵戰略。釋放私人投資可加快土地恢復,創造經濟機會和環境效益,尤其是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非洲的迫切需要:非洲面臨最大的資金缺口,每年需要 1910 億美元來恢復6億公頃退化的土地。這不僅反映了巨大的挑戰,也顯示了非洲大陸在土地恢復方面全球之首、無與倫比的雄心。每分鐘失去超過 100 個足球場的健康土地威脅著人們的生計、糧食和水安全以及公共衛生,并有可能破壞地區經濟和全球貿易。
不作為將帶來驚人代價
如果得不到緊急資金支持,土地退化的社會經濟影響將進一步惡化,帶來不穩定局勢并迫使更多人遷移。到 2050 年,一些地區的農作物產量可能會下降高達 50%,導致糧食價格上漲 30%,加劇糧食不安全狀況,尤其是在脆弱地區。對于已經在有限資源中掙扎的社區來說,這些壓力將加劇貧困,使生計捉襟見肘,并增加資源驅動型沖突的風險。非洲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為可持續未來搭建融資橋梁
通過創新金融解決方案來填補每年 2,780 億美元的資金缺口是可行的。重新利用有害的農業和林業補貼可以為可持續土地管理釋放數十億資金,改變恢復工作。隨著私營部門的更多參與,加上公共投資,每年所需的3550億美元可以更有效地調動起來。非洲面臨的缺口最大,可以從這些努力中大大受益。立即承諾恢復6億公頃的土地至關重要,而可持續性債券等工具則為融資提供了新的機會。
利用修復的益處
投資土地恢復將帶來深遠的效益?;謴统^ 10 億公頃土地將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如碳固存、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并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些投資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回報有助于實現主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包括減貧、零饑餓和氣候行動。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全球機制總裁路易絲-貝克(Louise Baker)說:"這份報告強調了解決土地恢復方面巨大資金缺口的緊迫性。"到2030年實現全球恢復目標需要政府、私營部門和國際組織之間開展前所未有的合作。隨著氣候變化和土地退化的威脅不斷升級,擴大投資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實現目標,也是為了確保地球的未來和改善全球數十億人的福祉。全球機制正在積極支持各國獲得各種資金來源,確??沙掷m土地恢復和復原方面的投資機會不被放過。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