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8-09 來源:光伏頭條
明暗交替,方有星河!
從逆勢大環境中一飛沖天,到硅料價格暴跌后產業鏈整體受挫,近年來我國光伏行業歷經曲折。可以說,興盛和低谷的烙印均在能源變革時代留下了濃厚的一筆。引人關注的是,很多企業的經營狀況于近一年內急轉直下,在盈虧平衡線不斷受到沖擊之際,大批光伏人均在問詢破局之道。
從放棄安穩的大學教書生涯,到創建穿越周期、無畏峰谷的新能源行業周期之王,曹仁賢這27年來帶領陽光電源一路向前。艱苦卓絕的創業經歷背后,是一場場波瀾壯闊而又險象環生的產業進程,也是整個中國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最真實的寫照。
近期,國能網《高端說》與陽光電源董事長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高端對話和觀點交流。
從國內走向國際,陽光電源突圍的利器是什么?如何看待我國光伏行業過去10年間的發展歷程?如何展望我國光伏行業未來十年的美好圖景?對剛入行的光伏新人又有哪些建議和忠告?訪談之間,曹仁賢語重心長的話語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考。
《高端說》對話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
左為陽光電源董事長 曹仁賢
右為國能網總裁、國能能源研究院院長 張福龍
(訪談內容如下)
張福龍:您如何看待我國光伏行業過去10年間的發展歷程?有何感觸?
曹仁賢:感觸很深。
過去十年,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矚目。這十年是光伏技術飛速進步,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十年;也是行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應用持續拓寬的十年;更是我們光伏企業持續創新,不斷突破國際打壓,確立國際競爭優勢的十年。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讓光伏成本不斷降低,為光伏走進千家萬戶提供了契機。
就行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光伏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從最初的試點示范,到如今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偏遠地區的孤網供電,到城市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再到目前大規模的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光伏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從國際競爭優勢的角度來講,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市場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70%市場份額的光伏產品。
在此背景之下,光伏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當中不斷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在這十年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光伏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其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完善,帶動了就業和經濟增長。
當然,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比如:技術創新的壓力日益增大,光伏企業需要不斷的加大研發投入,以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此外,我國光伏市場也面臨著國際地緣政治、政策變化、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需要企業具備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不過,總體而言,我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支持和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光伏行業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張福龍:著眼未來10年,您最希望光伏行業達成怎樣的成就?
曹仁賢:未來十年我希望我國的光伏行業能夠達成以下核心的成績,即:技術創新引領、成本優化驅動、全球市場普及、共創綠色能源新紀元。
我們不僅要持續在光伏技術上取得突破,還要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材料利用率等方式,不斷降低光伏產品的成本,使其更加具備經濟性、實惠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積極拓展全球市場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光伏能源帶來的清潔、綠色和可持續性。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讓光伏能源成為全球能源當中的主力,共同創造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未來!
張福龍:對于中國光伏企業出海,您有怎樣的建議和思考?
曹仁賢:近年來,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國際分工的積極性較高。眾多企業不畏艱難、日夜奮戰,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也正是基于全球化的布局,按照全球的質量標準,按照最高的質量和服務以及品牌的要求,才使得我國眾多光伏企業具備了國際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市場發展的同時,近年來國內光伏市場加速拓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助力之下,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帶來了穩健的收益。所以我們也一定要以全球的視角來通觀全局。正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外,目前很多企業走出去,均面臨價格戰等過度競爭的境遇。我覺得這也是正常的。關鍵是企業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維護好自己的口碑,打磨好自身的技術,使得自己的產品能夠具備最高的性價比。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可持續發展,才能夠走遠。
張福龍:有人認為“按照目前國內產品價格,中國是在用低廉的光伏產品實現海外的碳中和”,您對此有何看法?
曹仁賢:我認為,這種觀點也存在一些誤區。因為我國的雙碳目標,并非依照西方國家的要求,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能源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新質生產力會帶動技術創新,也會提供眾多就業崗位,從而令我國光伏行業可以走向良性循環。
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自身的節能減排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這個能源轉型過程中,化石能源、煤炭的占比每年基本上正在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其實,對于能源結構轉型的問題,我國的態度一直非常堅決。究其原因,化石能源畢竟是要逐步退出,而新能源才會是未來的主力軍。故此,我們光伏人的使命,最終要做到以下幾點:要用綠色能源的全產業鏈鏈條,做到以身作則使我們自己的光伏發電,能夠在產業鏈的前后端都能夠用得上。與此同時,為整個國家的能源轉型,為全球的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只有當我們有充分的創新及足夠的技術支撐,我們的光伏地位才會在整個鏈條上面以及在整個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當中進一步加強。
所以,節能減排的事情是咱們自己主動要求做的,當然我們把這些產品輸出到了全球,也為全球的低碳轉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我們自己的貢獻。所以,我認為光伏無國界。
張福龍:陽光電源海外市場表現優異,請問陽光電源突圍海外市場的利器是什么?
曹仁賢:在現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陽光電源的優勢體現在業務的聚焦上。我們在光伏、風能、氫能以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賽道中均有發力。當然,較之單獨做光伏組件的企業,我們可能是有一點多元化。然而,陽光電源是非常克制的,只是聚焦于相關的多元化、協同的多元化。
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情?核心的問題還是集中于陽光電源在電力電子方面的技術優勢,在于我們對產學研的深刻理解。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在這個光伏賽道里面做,那么貢獻還不夠大。我們的潛力,還沒有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掘。
這里列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案例。眾所周知,目前光伏發電屬于日電,即白天有電,晚上沒有。那晚上該怎么辦?為此,我們就要進行深入的洞察。如果要把間歇式能源,逐步改造成一個可控的電源。要達成這個目標,就需要儲能。故此,陽光電源就發展了儲能的業務。此外,儲能只能解決短期問題,比如說半個小時到2個小時,或者到4個小時這樣的儲能。而基于行業的緊迫要求,我們又開拓了氫能業務。因為氫能在未來可能是非常終極的一種能源,它完全可以解決長時間陰雨的問題,連續的不間斷的供能供電。
除了提升能源轉換效率,我們還要解決場景的問題。把場景分散了,多元了。比如:分布式的能源。它也不需要有那么高的密度,所以只要解決一個儲能的問題即可。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都存在里程焦慮的問題。那我們的間歇式能源、自然能源也存在能源的焦慮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未來肯定通過儲能、氫能以及多能的協同來解決。所以我還是認為,陽光電源還是在自己的賽道上做事。我們沒有越界,也沒有跨界,更沒有不務正業。我們自己要堅定在這光風儲電氫5個賽道上立足,把它做專做精,爭取能把我們的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跟我們的儲能、氫能結合得非常完美。最終,讓人人都能安全可靠、持續的使用綠色電力、綠色能源。
張福龍:從企業和個人角度出發,您怎么理解新質生產力?
曹仁賢:我認為,先進能源、先進的能源系統以及先進的能源技術應該是我們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創新方面。就是我們在原來傳統生產力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再發力。這自然還是需要我們挖掘痛點、挖掘需求。光伏行業也好,新能源行業也罷。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間隙式能源、轉換效率不夠高、能量的密度不夠大。所以,在這種迭代過程當中,我認為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提升創新強度,解決大量勞動生產力較低的問題。
對于能源行業來說,新質生產力重要特征就是綠色低碳。如果要在傳統能源上發力,我想很難把它稟賦為新質生產力。故此,我們就要在先進能源、先進光伏、新型儲能及新興氫能的賽道中去加大創新力度。因為,我們的使命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還留下了大量創新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大量關于能源的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源更廉價、更方便、更加清潔。那么,就一定要牢牢抓住先進能源自身的一些特征,抓住我們數字能源時代、 人工智能對我們能源行業變革的機會。
只有我們努力的去挖掘需求,解決痛點,提升能源轉換效率,提高能源的便利性可控性,降低能源的風險才會讓我們的能源最終走向安全、綠色、低碳、高效。所以,我認為在我國光伏賽道中,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可以說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所以接下來的課題就需要我們企業自己去解答,自己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張福龍:您對想要進入光伏賽道的新人,有什么樣的建議和忠告呢?
曹仁賢:歡迎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到我們能源變革的大時代當中去。我想,現在創業的平臺也具有很多的創業的資源。
就資金角度而言,包括天使基金、風險投資以及政府引導的基金,種類非常多。所以現在資源,我認為足夠的。然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學習方法論。因為你的資源、你的能力、你的精力以及時間都是有限的。故此,一定要聚焦在自己的強項上,反復地打磨。把自己的強項做得更強,把自己商業模式做得更專業。
在此提醒行業新人,千萬不要發散,千萬不要把目標和范圍擴大。因為現在各行各業都是強手如林,無論是創業還是進入新的行業,年輕人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強項,一定要多思考。不要盲目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這是我給大家的一些建議。
來源:光伏頭條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