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25 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11月22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主題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石超剛出席發布會,介紹《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有關情況。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建元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歐陽彪,省統計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紹文,省能源局局長湯吉鴻,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處長劉見出席發布會,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新聞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姚偉紅主持。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石超剛發布新聞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湖南綠色低碳發展的關注和支持。10月28日,省政府印發《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這是湖南省實現碳達峰目標的路線圖、施工圖、任務書,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文件。根據發布會安排,下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實施方案》有關情況。
一、出臺背景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成立了省委書記、省長擔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以及領導小組全體會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研究部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明確要站在政治高度,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錨定“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抓好落實。加快頂層設計,構建全省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了由119名省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為雙碳工作提供科學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撐。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省發展改革委迅速行動,組建工作專班,密切對接國家政策,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充分吸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建議,研究制定了《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報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銜接審核,并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由省政府印發實施。
二、總體考慮
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對標國家方案,強化政策協同。對標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充分對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相關行業規劃,做好《實施方案》與國家行動方案、我省分行業分領域及市州實施方案的銜接,確保各級各領域碳達峰主要目標、發展方向、重大政策等協調一致。二是注重統籌兼顧,明確目標導向。落實全國一盤棋的要求,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內,統籌推進“十四五”、“十五五”兩個階段的重大目標任務,設定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等總體目標和17項分行業分領域具體指標,對應國家目標同向發力,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實施。三是立足湖南實際,實行分類施策。依據全省重點行業和區域發展實際需要,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提出了重點行業領域的“碳達峰十大行動”,明確了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區域板塊的碳達峰重點任務。鼓勵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
三、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5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體要求。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奮斗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堅持“總體部署、分類施策,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雙輪驅動、兩手發力,穩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第二部分,主要目標。分“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階段,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標。其中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結合我省能源結構和資源現狀,提出到2025年達到22%左右,高于國家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2030年達到25%左右,與國家保持一致。
第三部分,重點任務。實施“十大行動”: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立足我省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在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上,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主要是優化調整煤炭消費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加大區外電力引入力度,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以上,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二是節能減污協同降碳行動。以推進節能減碳、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方向,全面提升節能管理水平,開展節能減煤降碳攻堅行動,推進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加強新基建節能降碳,加大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力度。三是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推動冶金、建材、石化化工行業有序達峰,積極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四是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重點是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五是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圍繞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進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低碳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新增公交車輛全部采用新能源及清潔能源,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六是資源循環利用助力降碳行動。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產業園區循環發展,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到2030年,具備條件的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比例提升至65%。七是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著力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高地,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關鍵低碳技術研發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八是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重點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包括林業、耕地、濕地等碳匯,建立碳匯補償機制,完善碳匯核算標準和合理補償標準。九是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加強全民低碳宣傳教育,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加強低碳國際合作,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十是綠色金融支撐行動。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推進碳達峰氣候投融資,完善綠色產融對接機制,建立綠色市場交易機制和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
第四部分,政策保障。一是建立配套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能源消費計量、統計、監測體系,制定碳排放數據管理和發布制度,加強省、市、縣統計核算能力建設。二是健全制度標準,修訂、完善與國家節能法、電力法等配套實施辦法,以及能耗限額、設備能效等地方標準,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三是完善財稅價格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發揮稅收促進作用,推進輸配電價改革,完善新能源電價機制,完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
第五部分,組織實施。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堅持黨的領導,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整體統籌和系統推進,省專家咨詢委員會提供專業和智力支撐,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協同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任務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切實扛起政治責任,著力抓好落實。二是突出因地制宜。長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地區要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三是嚴格監督考核。逐步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對工作突出的地區、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標的地區和部門實行通報批評和問責,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下一步,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貢獻力量。
答記者問人民網記者:
我省農業農村領域開展減排固碳工作有哪些具體措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歐陽彪:
近年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了減排固碳工作。
一、減少種植業碳源排放。一方面,水稻種植產生甲烷排放占我省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40%左右。主要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等行動,壓縮厭氧空間來減少水田甲烷排放。我省因地制宜推廣了一批高效低碳種植模式,創建水稻綠色化栽培基地256個,目前全省節水型早稻650萬畝,中晚稻1500萬畝。
另一方面,施用化肥與秸稈還田等農業生產產生的氧化亞氮排放占我省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30%左右。主要是通過減量化行動,減少排放強度。“十三五”期間,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機械深耕、葉面施肥等技術,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連續五年保持負增長。2020年全省化肥折純使用量223.73萬噸,較2015年減少22.8萬噸,減幅9.25%。2019年開始我省大力推進秸稈回收、禁燒、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化綜合利用等措施,2021年秸稈離田率達到2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
二、加強畜牧業的低碳利用。畜牧業產生甲烷排放占我省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30%左右。主要是通過畜禽糞污生物質能開發來降低排放強度和替代化石能源,2021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為83%以上,養殖規模占全省65%的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為99.6%;全省建成并運行的大中型沼氣工程566處,戶用沼氣10多萬口。
三、應用水產業的碳匯能力。通過漁類食用稻田秸稈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碳,轉化為水產品,可以使農田固碳能力提高12%左右。目前全省稻漁和稻蝦等著養殖模式穩步推進,今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512萬畝,同比增長6%;稻田水產品產量43.12萬噸,同比增長8.93%。
今年我廳和省發改委聯合發布了《湖南省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對碳達峰工作進行了部署,下一步將在全省采取以下10大行動,一是稻田甲烷減排行動、二是化肥減量增效行動、三是畜禽低碳減排行動、四是漁業減排增匯行動、五是農機綠色節能行動、六是農田碳匯提升行動、七是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八是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九是科技創新支撐行動、十是行動監測體系建設行動。通過開展以上10大行動,確保如期實現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目標。
科技日報記者:請問我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任務有哪些?如何保障重點任務的實施呢?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建元: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構建了“1+1+N”政策體系。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總體部署,省科技廳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雙碳”工作中的支撐引領作用,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配套出臺了《湖南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該方案緊扣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聚焦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林五大重點領域,提出10大具體行動,指導全省相關行業、領域、地方和企業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圍繞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統籌、多能源互聯互補、新能源與電網協調、能源供需平衡等能源產業發展要點,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二是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關鍵技術創新行動。以原料燃料替代、工業流程重塑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等為重點,推動工業領域實現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低碳化、清潔化、智能化發展。
三是建筑領域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圍繞建筑用能、綠色建造、綠色建材、城市智慧運維、鄉村綠色人居等建筑產業發展重大方向,推動建筑領域全生命周期綠色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四是交通領域低碳零碳技術突破行動。以交通綠色低碳轉型、脫碳減排與節能增效等為重點,構建安全、高效、綠色、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五是農林減排增匯技術能力提升行動。以農業污染防治、農業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為重點,推動農林領域降污減排與固碳增匯融合發展,提升生態系統綜合碳匯能力。
六是綠色低碳基礎前沿創新引領行動。整合優勢科研力量,聚焦碳中和重大科學問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支持力度。
七是低碳零碳技術成果轉化示范行動。加速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擴散與應用,推進面向“雙碳”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八是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平臺、人才協同增效行動。系統謀劃綠色低碳技術科研攻關體系,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九是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壯大一批低碳領域科技型企業,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研發創新,構建富有活力的綠色低碳創新創業生態。
十是碳達峰碳中和對外科技交流合作行動。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形成國際、區域及領域多維度的創新合作網絡。
我們將通過以下三方面確保重點任務順利施行: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協同推進機制和科技考核評價機制,落實落地有關措施。
二是強化政策協同,創新政策工具,形成激勵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框架,形成上下協同、多維聯動的政策合力。
三是創新管理機制,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綜合運用揭榜掛帥、賽馬爭先、首席專家負責制等方式,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
湖南衛視記者提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據了解,我省前期圍繞建設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請問我省碳排放統計核算的基本框架和重點任務是什么?省統計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紹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的高度重視。
為認真做好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從去年開始,我們與省直有關部門一道,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按照國家要求,結合湖南實際,經過大量的調研論證,形成了《湖南省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經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后印發執行。方案對我省碳排放統計核算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作了科學全面的規范,是我省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綱領性文件。
按照方案要求,我省碳排放統計核算的重點任務主要是五項:
一是建立全省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確保碳排放統計核算數據可得、方法可行、結果可比。
二是落實行業碳排放核算機制,明確各行業、部門、單位、企業的核算任務、標準、要求、責任,確保核算工作運行順暢。
三是提升企業碳排放核算能力,通過規范企業碳排放核算統計基礎工作,準確掌握企業產品產量和原材料消耗底數,摸清企業碳排放情況,推動企業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強化碳排放數據的日常監管。
四是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重點行業產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優先聚焦電力、鋼鐵等行業和產品,逐步擴展至有色、紡織、食品加工等其他行業產品和服務類產品,同時結合湖南實際,探索研究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行業產品的碳排放和低碳標準體系。
五是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統籌推進排放因子測算,建立數據庫常態化、規范化更新機制,逐步建立覆蓋面廣、適用性強、可信度高的排放因子編制和更新體系,同時完善區域、園區、企業、項目碳排放核查體系,構建溫室氣體協同治理體系。
紅網記者:為支持我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省財政已經采取了哪些舉措?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處長劉見:
省財政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綜合運用財政資金引導、稅收調節和政府綠色采購等多種政策措施支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2022年,省財政已統籌安排逾200億元,支持全省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出資10億元認繳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成立全國首家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已有新晃、婁星區2個項目落地。爭取國家EOD試點項目6個,總投資500億元。成功發行全國首支“碳中和”政府債券,規模達7.7億元。實施亞洲開發銀行貸款湖南低碳城市試點建設項目,獲得貸款2億美元。
二是安排專項工作經費。2022年安排雙碳工作經費3000萬元。支持舉辦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促進亞太地區綠色發展交流合作。
三是促進生態固碳。2022年安排57.75億元支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等工作,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97%,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四是支持重點行業轉型。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對綠色化轉型成效顯著的碳減排標桿企業給予獎勵。加大對清潔能源支持力度,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
五是完善綠色采購政策。健全政府兩型采購政策體系,2013年以來,先后組織企業申報了十二批兩型產品,認定了819家企業的2756個產品納入《湖南省政府采購兩型產品目錄》。
湖南日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請問,湖南如何在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上,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省能源局局長湯吉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大支撐八項重點”任務,印發了《湖南省強化“三力”支撐規劃(2022-2025年)》,我們結合湖南能源實際,創新性提出了能源運行、建設、調控“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和政企聯動儲煤、火電項目建設承諾制等六個方面的有效作法,加快推進以電力為基礎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牢固樹立“為了今后五年,只爭朝夕”的緊迫意識,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重點實施“六大行動”:
一是能源穩定供應能力提升行動。夯實保障性電源基礎,擴大外電入湘規模,加強煤炭、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到2025年,全省電力穩定供應能力達到6000萬千瓦,煤炭形成政府可調度儲備能力400萬噸。
二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在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基礎上,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和新型儲能,提升新能源供給消納能力。到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
三是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行動。加快構建堅強可靠智慧、源網協同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到2025年,特高壓電網形成“2交2直”對外聯絡通道,主干網和配電網不斷完善,長株潭配電網達到國家中心城市標準。
四是能源運行水平提升行動。建立健全能源運行、能源建設、價格調控“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完善能源供需平衡風險預警機制,提升能源調度運行水平。
五是能源服務水平提升行動。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
六是深化能源體制改革行動。加快推進完善統一開放、公平公正、競爭有效的電力、油氣、煤炭市場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能源資訊一手掌握,關注 "國際能源網" 微信公眾號
看資訊 / 讀政策 / 找項目 / 推品牌 / 賣產品 / 招投標 / 招代理 / 發文章
掃碼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國際能源資訊網無關,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凡本網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國際能源資訊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際能源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內容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方式:400-8256-198